中醫養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養生方法,被稱為衛生、養生、厚生或道生。衛生就是保衛生命的意思;養生就是養護生命的意思;厚生就是厚待生命的意思;道生就是要求以上養生都要有一個度。

《道德經》中有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之說,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。所謂養生,就是根據生命規律,采用養護身心,保持或增進健康,減少疾病,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,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保健活動。
由于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,養生技巧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,下面分享幾個養生的小技巧: 頭為精明之府,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,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于頭部。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,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,可去病健身。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、氣、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。 朝暮叩齒三百多,七老八十牙不落。叩齒,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。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、平衡陰陽、疏通氣血,使局部經絡暢通,延緩衰老。 日咽唾液三百口,保你活到九十九。中醫認為,唾液是人體精華,貯于丹田,再化津還丹,遂成精氣,起到和脾健胃、濡潤孔竅、潤澤四肢五臟、強腎補元、滑利關節、補益腦髓的作用。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。 按摩面部,又稱浴面,能激發陽氣。方法為兩手搓熱后,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?;蛴秒p手輕擦或拍打面部,每次1-2分鐘,每日2-3次。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于頭面部,擦面可疏通經絡,并有面部美容作用。每天清晨,將兩手搓熱,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,帶動其他手指,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,經兩頰而下,像洗臉一樣,搽10余次。 中醫稱眼球轉動為運睛。將眼閉上,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-10次,然后再自右向左轉動6-10次。眼球轉動要慢,然后閉目片刻,再突然睜開眼睛。速度要均勻,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-4個節拍。此法對于有眼花、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,常用能年老目明、事物清晰。 背主一身陽氣,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,常暖可使陽氣運行并暢達全身經脈,防病治病。日常可采用按摩、曬太陽等法。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,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。人感受防寒,多從背部起,故背部應常保溫暖。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,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。古人稱為摩臍腹、摩生門。即繞臍揉腹。平時經常用手摩腹,可消除腹脹,有助于食物消化。仰臥在床,兩腿伸直,腳尖朝上,兩手搓熱,兩手相疊,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,順時針方向分小圈、中圈、大圈各轉摩12次。 安心靜坐延年壽,調身調息加調神。醫學研究表明,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。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,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,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,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,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。因此,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。 總結:養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,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,它具有民族性、傳統性和延續性。養生也是需要一些科學辯證的方法來完成,不可以一概而論。我們中醫養生是跟我們的傳統文化練習起來,結合了幾千年的實踐,大家快來試一試吧。